泰王国(泰语: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通称泰国(泰语: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是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部,其西部与北部和缅甸、安达曼海接壤,东北边是老挝,东南是柬埔寨,南边狭长的半岛与马来西亚相连。泰国旧名暹罗,1949年5月11日,泰国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称,把“暹罗”改为“泰”,主要是取其“自由”之意。
泰国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跻身成为“亚洲四小虎”之一,但于“九八经济危机”中受重大挫折,之后陷入衰退和停滞。是世界的新兴工业国家和世界新兴市场经济体之一。制造业、农业和旅游业是经济的主要部门。泰国是亚洲唯一的粮食净出口国,世界五大农产品出口国之一。电子工业等制造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变化明显,汽车业是支柱产业,是东南亚汽车制造中心和东盟最大的汽车市场。泰国是世界最闻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泰国是佛教之国,大多数泰国人信奉四面佛。佛教徒占全国人口的九成以上。
泰国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和创始国之一,同时也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正文:
这边教程是针对与Mac的,参考链接,由于原文讲到的hexo是以前的老版本,所以现在的版本配置的时候会有些改动。
之前是想着写博客,一方面是给自己做笔记,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总结能力,一个技术点我们会使用,并不难,但是要做到让让别人也能听懂我们讲得,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的。很多类似于CSDN、博客园也都可以写文章,但是页面的样式我,不是太喜欢,简书还算好点得。最近看到一些大神们的博客(在我的友情链接里有),貌似都是用hexo写得,我也依葫芦画瓢的搭建了一个。不罗嗦了,直接上搭建步骤。
历史沿革
素可泰时期
泰国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原名暹逻。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1]
泰国北部的素可泰, 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语中意为“幸福的黎明”,原来只是柬埔寨吴哥王朝下辖的一个城市;后来当地泰族人起义,夺城掠地,在这里创建起泰国的开国王朝。历史记载,素可泰王朝时期的泰国繁荣昌盛,疆域远远超过现版图,尤其是兰甘杏大帝在位时首创泰国文字和暹罗最早的宋加洛陶瓷业,开创了泰国历史的新纪元。[2]南宋末年,宰相陈宜中兵败走占城,以后又转避暹逻,终老暹地。
### 大城时期
元代国势强盛,锐意向外发展,东南亚各国纷纷向元廷朝贡,泰国也不例外。
1347 年,素可泰时代衰落后,乌通王迁至该大城府建立新都,大城时代历417年,共有33位君主,自1350年兴起,至1767年沦亡。1350年,乌通王在大城府建都,脱离素可泰王国宣布独立,建立阿瑜陀耶王国,不久吞并素可泰王国,被中国明朝封为暹罗国王。1767年,缅甸军队攻陷大城,阿瑜陀耶王国灭亡。[3]
明永乐元年,成祖又赠暹逻王金银大印,暹逻王也遣使谢恩。
郑和南下时留暹逻者甚多。明初,中国的海外活动是非常频繁的。明成祖为宣扬国威,曾派郑和率领舰队,南巡七次,走的是西洋航线。暹逻位于越南至马来西亚的海程之中,为必经之地。当时,东南亚各地已有华人商贾,居处其间。随郑和南下的马欢,著有《瀛涯暹胜览》一书,其中记述暹逻的情形道:”国周千里,外山崎岖,内地潮湿。土瘠少堪耕种,气候不正,或寒或热。其王居之屋,颇华丽整洁。民庶房地造如楼,一不通板,却用槟榔木 劈开如竹片楼,密摆用藤扎缚甚牢固。上铺藤簟竹席,竹卧食息皆在其上。王者之扮,用白布缠头,上不穿衣,下围丝嵌手巾,迦以锦绮压腰。出入骑象或乘轿。一 人执金柄伞,茭草叶做,甚好。王崇信释教。国人为僧为尼姑者甚多。僧尼服色与中国颇同。亦住庵观,持斋受戒。其俗凡事皆是妇人主掌。其国王及下民,若有谋 议轻重买卖一应巨细之事,皆决于妻。
从16世纪起,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殖民主义者的入侵。
大城的君主从一开始就接受了高棉文化的影响。他们不再是素可泰王朝时父亲般慈善、平易近人的君主,而是专制帝王,并采用神王的头衔。在这个时期的早期,大城的统治向邻近的泰公国扩张,并与其邻国发生冲突。17世纪时,暹罗开始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和商业关系。
1767年,缅甸入侵成功攻陷了大城。尽管缅甸人取得了胜利,但是他们对暹罗的统治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年轻的郑信将军和他的随从突破了缅甸人的重围,逃到了尖竹汶。大城沦陷七个月后,他和他的军队乘船返回到都城,赶走了缅甸驻军,收复了大城。
吞武里时期
阿瑜陀耶王国灭亡后郑信重建王国,将首都南迁至吞武里。郑信将军决定将都城从大城迁移到靠近海的地点,这样有利于对外贸易,保证武器的采购,并且万一缅甸重新进犯,便于防守和撤退。他在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了新都城。郑信的统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城沦陷后缺少中央权威导致王朝迅速瓦解,郑信统一各府的统治覆灭了。
曼谷时期
郑信死后,查库里将军成为查库里王朝的第一世国王,即拉玛一世,从1782年统治到1809年。他即位的第一项举措就是将王室都城从吞武里迁到河对岸的曼谷,并建造了大王宫。拉玛二世(1809-1824)继续修建工作。拉玛三世国王(1824-1851)重新开始了同西方国家的联系,并发展同中国的贸易。“国王与我”中的拉玛四世国王(1851-1868)与欧洲国家缔结条约,避免沦为殖民地,并建立了现代泰国。在他统治期间,开展了许多社会和经济改革。
19世纪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经验进行社会改革。1896年,英、法达成利益妥协,间接使得暹罗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
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国王(1869-1910)继承父亲进行改革,废除奴隶制,改进公共福利和行政制度。拉玛六世国王(1910-1925)推行义务教育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拉玛七世国王(1925-1935)统治期间,泰国从君主专制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1932年6月,人民党发动政变,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938年,銮披汶执政,泰国国王于1933年退位,由他的侄子阿南塔·玛希敦国王继位拉玛八世(1935-1946)。1939年6月由暹罗更名为泰国,意为“自由之地”。1939年起实现民主政治制度。1946年6月9日拉玛八世在王宫不幸遭枪击身亡,而王弟年仅19岁的普密蓬继承王兄王位,成为拉玛九世。也就是现任国王。
第二次世界大战暹罗倾向日本,1941年被日本占领,宣布加入轴心国。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和暹罗签订《日泰攻守同盟条约》。1942年1月25日泰国宣布向英美宣战,日本曾将部份在缅甸和马来亚半岛北部占领地割让给暹罗。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暹罗随即在翌日宣布“暹罗1942年1月25日对英美宣战宣言无效”,暹罗的“宣战无效”宣言被同盟国承认。1949年5月11日,泰国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称,把“暹罗”改为“泰”,主要是取其“自由”之意。在其历史中,泰国可以引以为自豪的是它是东南亚唯一的一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泰国成为美国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盟国。在东南亚地区,泰国亦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首都曼谷是该区域中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都会区。另外,泰国是东盟始创国之一,亦在东南亚区内事务有积极的参予。
##行政区划
政区
泰国全国分中部、南部、东部、北部和东北部五个地区,现有76个府。府下设县、区、村。曼谷是唯一的府级直辖市。
首都
曼谷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现代与传统相交融的大都市,依然保留着标志辉煌传统的名胜古迹。金碧辉煌的大王宫、镂金镶玉的玉佛寺、庄严肃穆的金佛寺和四面佛等名胜古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使游人流连忘返。人口约800万(2014年)。
地理环境
位置
泰国位于位于亚洲中南半岛中南部,与柬埔寨、老挝、缅甸、马来西亚接壤,东南临泰国湾(太平洋),西南濒安达曼海(印度洋),西和西北与缅甸接壤,东北与老挝交界,东南与柬埔寨为邻,疆域沿克拉地峡向南延伸至马来半岛,与马来西亚相接,其狭窄部分居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
地形
从地形上划分为四个自然区域:
北部山区丛林、中部平原的广阔稻田、东北部高原的半干旱农田,以及南部半岛的热带岛屿和较长的海岸线。国境大部分为低缓的山地和高原。地形多变,可分为西﹑中﹑东﹑南四个部分。
东北部是呵叻高原,这里夏季极干旱,雨季非常泥泞,不宜耕作。中部是昭披那河(即湄南河)平原。由曼谷向北,地势逐步缓升,湄南河沿岸土地丰饶,是泰国主要农产地。曼谷以南为暹罗湾红树林地域,涨潮时没入水中,退潮后成为红树林沼泽地。泰国南部是西部山脉的延续,山脉再向南形成马来半岛,最狭处称为克拉地峡。
泰国的一般大众习惯将国家的疆域比作大象的头部,将北部视为“象冠”,东北地方代表“象耳”,暹罗湾代表“象口”,而南方的狭长地带则代表了“象鼻”。
气候
泰国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分为热、雨、旱三季。年均气温24~30℃。常年温度不下18℃,平均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
11月至2月受较凉的东北季风影响比较干燥,3月到5月气温最高,可达40-42℃,7月至9月受西南季候风影响,是雨季。
10月至12月偶有热带气旋从南中国海经过中南半岛吹袭泰国东部,但在暹罗湾形成的热带气旋为数甚少且一般在20~35左右。[